为深化产教融合认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应用,近日,绵阳城市学院现代技术学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研室组织师生代表赴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研学活动。在教研室主任肖建英的带领下,16名师生通过实地参访、技术讲解与深度对话,切身感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体产业的创新实践。
科技企业样本:18年深耕的AI赋能者
作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数之联科技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高端装备研发。公司凭借18年行业积淀,已构建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到服务的全链条能力体系,拥有8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及400余篇行业研究论文,其解决方案在智能制造、社会治理等领域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助力超百家客户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


产教深度对话:从课堂到产业的技术碰撞
活动伊始,在主持人对数之联公司产品发展的介绍下拉开了序幕,随后肖建英主任系统介绍了学院“人工智能+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建设成果,重点分享了计算机专业“理论筑基-项目驱动-产业衔接”的三阶培养模式。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印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

数之联副总经理孙崇在欢迎致辞中高度评价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并现场解码企业发展密码:“从算法研发到产品落地,我们构建了覆盖智能质检、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六大核心场景的技术矩阵,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营收15%。”


技术总监刘力文通过机器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城市治理决策平台等标杆案例,生动诠释了深度学习算法在产业端的价值转化路径。

双向赋能: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在技术研讨环节,校企双方就“Transformer架构演进趋势”“产业级AI模型开发规范”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企业专家从工程化落地视角为课程优化提出建议,教师团队则分享了高校在基础算法研究方面的最新突破。学生代表围绕“职业能力储备”“AI伦理实践”等话题踊跃提问,孙崇副总经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给出针对性建议:“建议同学们既要夯实PyTorch等工具链实操能力,也要培养跨领域知识迁移的复合型思维。大数据专家陈克凡则结合电信运营商数据分析项目,揭示了数据治理体系对AI模型效能的决定性作用。”

肖建英主任在总结中强调,本次研学实现了“三个打通”——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打通、技术认知与职业发展的打通、高校创新与企业需求的打通。据悉,双方已就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教学案例库等合作达成初步意向。
活动尾声,参访师生在数之联创新展厅合影留念,展厅内陈列的智能检测设备与实时数据大屏,无声诉说着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
